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 第十一届海峡国学论坛举行,百余位两岸专家学者聚首筼筜书院

第十一届海峡国学论坛举行,百余位两岸专家学者聚首筼筜书院

2022-03-17 12:00    高级管理员    浏览人数:1951人次

第十一届海峡国学论坛举行,百余位两岸专家学者聚首筼筜书院

为“中国之治”提供深厚文化支撑

 

■论坛聚焦“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盛赞筼筜书院是国学现代转型的典范

 

两岸学者交流切磋。(何青松 摄)

 

  十数完全,十一重启。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和筼筜书院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活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于11月22日—24日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论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科学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精神,发时代之先声,本届论坛邀请了百余位专家学者,以“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为主题,探讨国学经典的现代诠释、国学研究的现代转型、国学新思维、新思考、国学传播及当代书院的研究与实践等议题,这些议题与国学论坛成立之初以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初衷相契合,也是这些年有志于以君子之道济世的筼筜书院关注的焦点。

  论坛举办十届以来,在市台办、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市政园林局和市政集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每年深秋时节,海峡两岸学者都会如约相聚厦门筼筜书院,谈经论道、纵论六合,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秉“培养新知”之志】

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

 

筼筜书院新书揭幕。(何青松 摄)

 

  2019年,是筼筜书院建院十周年,亦是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第十一届。筼筜书院十年如一日,秉朱子“培养新知”之志,膺“新时代新作为”之命,以经典为凭依,商量旧学,在国学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往来于筼筜书院的诸多君子,留下他们培养新知的印迹,国学论坛亦是如此,重视传承经典、诠释现代,以达其经世致用的目的。正如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所说的:“筼筜书院是国学现代转型的典范。”

  当前,“中国之治”的文化力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也开启了文化兴国的新局面,对于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产生深远影响。过去的十年也是大陆国学复兴的十年,两岸学者交流切磋,提供了世界良性文化欣欣向荣的图景,所扎根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将继续为世界全球化贡献智慧方案,下一个十年必将是国学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十年。

 


【名家对话】

谈经论道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论坛开幕式现场。(何青松 摄)

 

  本届论坛邀请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都是在各自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效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包括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秦汉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朱小健,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中国书院学会会长、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国家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晶,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等知名学者,还有原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等,以及来自台湾的国际易学联合会长、学者朱高正,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台湾咸临书院刘君祖山长,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金裕,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福斌,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郑卜五等到会。论坛收录两岸学者论文共计71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深厚饱满的内在智慧,提供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积淀,论坛学者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国学的现代转型和未来发展问题,特别是对国学新思维的思考、催生国学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包括如何面对现代化过程的危机、全球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渗透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编审罗传芳教授提出在中西文化对比背景下、在会通和转换的时代要求中,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中,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化,首先应该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思维观念的转化问题,但也不是“以西释中”,而是重新回到自身的传统“自己讲”“讲自己”;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刘君祖,就近两年国际时局的剧烈动荡,形势多变,以及冲击到台海两岸以及香港境内的政经秩序,提出为国族深谋者仍需敬慎明辨,高瞻远瞩以期文明昌盛、国泰民安。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董熠博士对人类文明传播视域下的“中国”观念做了重新探视,认为“中国”观念缔造过程中,孕育出以“中”致“和”的理念,从而在空间与时间上为人类文明交往树立了典范,也成为“文明型中国”建构的主流意识,因此,在当代阐扬“中国”观念中的文明交往观,高扬可沟通的“中国”形象,理应成为传播学者的应有责任与担当,也是建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话语体系的内在需要。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潘朝阳教授就《儒家的知性与科学》,依儒家经典,并举中国科学家和大儒为例,彰明儒家除了宋明儒强调、首出的“本心之德性”之义以外,也同时、同等重视“本心之知性”之义;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朱人求,以朱子的思想世界为切入点,指出格物致知是一种功夫论,是为学的起点、为道的起点、成圣的起点,也是朱子理学建构的起点。

  以史鉴人,可以正衣冠;以史论道,可以知进退。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孙艳红教授,以苏东坡为人格范例,论述苏东坡超然的人生观、恬淡的价值观和彻悟的处世观,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新的方向,安慰、激励、成就者一个又一个处于困境中的求索者。

 


【兴办书院】

弘扬国学致力乡村振兴

 

孩子们表演《诗经》片段。(何青松 摄)

 

  古代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在知识传播、文脉传承、人格培养和社会教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书院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昨日下午,论坛举行了分组讨论,两岸书院负责人代表集中探讨现代书院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而建院的这十年来,筼筜书院也提供了现代书院的良性发展思路。

  厦门大学教授杨玲认为,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传统书院如何供给优质的公共文化,承继历史使命,提出首先需要厘清“新时代”给传统书院带来的机会、挑战与新的要求;其次,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新需求。

  涉及传统书院的历史研究方面,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杜华伟通过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将当代书院划分为十六种类型,在总结当代书院多样化文化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古典教育是当代书院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当代书院存在的价值所在;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王元珍,在考察福建蓝田书院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复办以来的运营模式和经验启示,以期对当代书院的建设发展有所启发和助益。

  在现代书院的实践和探索方面,来自各书院的专家各抒己见。台湾鹅湖书院院长吕荣海简单介绍了鹅湖书院的成立缘起、几年来的工作状况、对未来的展望;文藻外语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湖南石门逸迩阁书院学术顾问、邓文龙博士以自己所参与的湖南逸迩阁书院的典籍收藏等为例,希望让整理的初步成果为学界与书院界了解,吸引拥有古籍文献的地方收藏家加入民间古籍整理分类,同时也希望有关单位能积极地收集古籍与整理古籍,建构古籍网,分享民间古籍;唐少阳文化研究院院长杜艳妮介绍了唐少阳院积极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式,构建文化资源开放业态平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专家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也依托高端智库和专家导师团,向政府、企业、学校等客户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的规划设计和落地执行等服务。

  复旦大学副教授孙燕华,在推动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书院建设中,充分意识到兴办书院是学校(包括大中小学)开展和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继而在老家乡村兴办枫下书院,并逐渐认识到兴办乡村书院乃是教化乡村民众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努力打造公益为主、造福桑梓的新时代乡村书院,但同时体会到兴办乡村书院的迷茫和艰难,开始提出一些具体现实问题,努力寻找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南京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刘克兵博士,以湖南攸县石山书院为例,结合其发展现状、由此及彼、由个性而共性展开探讨国学传播背景下民间书院的发展路径。

  两岸书院院长赵丽娜,从贤人影响力角度,略述南方儒宗言子传道的时代背景,言及他个人修身立命的抱负,引领着南方吴地两千年来的性格形成和生存价值趋向,奠定了一个荆蛮之地的富庶走向,后世文明所崇尚的礼仪、小康、礼乐、惠教等无出其右。台湾宏远经典书院院长赵美琳提出,经典诵读为高度语文能力的奠基和人生智慧的熏陶启蒙,是人类两千多年来历史文明的共同特征,不论中西,凡是有高度文化发展的民族,经典给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中华文化的传承,全靠全民族普遍爱好经典读诵之教育传统。

 

 


  >>名家对话

  两岸学者探讨国学发展方向

  新时代国学的传播的方式展现出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论坛于昨晚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两岸名家对话”,由筼筜书院王维生山长主持。

  来自大陆的王子今、朱小健,以及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高雄师范大学教授韩必霁,聚焦新时代国学“核心”、发展方向和传播新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文化传承传播的新态势和学习需求、传播的新变化,为新时代国学的承传与复兴开辟新路径的议题展开对话。

 

  >>筼筜书院文库

  《国学新知》《其命维新》相继出版

 

  十届论坛,两岸学者,人次千余,论著千篇,商量旧学,培养新知,是以如琢如磨而转深沉,如切如磋益加邃密。这是筼筜书院最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是从论坛千篇文章中精选的文集《国学新知》以及汇集筼筜书院创办和运营经验的山长文集《其命维新》相继出版,并于昨日的开幕式上进行新书发布。

  筼筜书院创办和运营15年来,特别是书院开院10年来,对当代书院的创办、运营、管理、目标定位、时代使命以及海峡两岸国学交流等方面实践与探索一直处于海峡两岸翘楚的地位。

  国学论坛的诸多文章振聋发聩,历久弥新,从《国学新知》中亦可看出这十几年来国学与书院的发展轨迹;山长文集《其命维新》则包括书院创办的“初心与愿景:当代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文化张本:媒体访谈报道”“言为心声:重要论坛活动的致辞”,以及“日新其身:筼筜书院及所获得的荣誉”等五方面内容,体现了作为一个中国当代书院先行者对书院事业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对当下当代书院的创办与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两本文集都属于筼筜书院开院之初规划的《筼筜文库》系列。为传承书院自古以来的出版功能,《筼筜书院文库》将继续秉持初心——“汇百家文萃,修筼筜文库,藏名山述撰,务期学术昌而文化兴,文化兴而风教修明”,系统编辑出版更多的论坛专辑,持续关注学术动态,希冀对于当代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通讯员 戴美玲 邱晓静 本报记者 陈冬 图/筼筜书院 提供

 

转载自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