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 ZAKER 厦门记者 张薇
通讯员 戴美玲 罗荔丹
【获奖词】
筼筜书院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
2017 年 9 月初,这座闹中取静的书院见证了两位金砖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会晤。筼筜,是竹子雅称;书院,藏君子之志。作为厦门市首座现代书院,这里既是市民亲近传统、熏习国学之所,也是海内外名家切磋学术、碰撞思想之地。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百场公益讲座,数万名研修学员,目不暇接的文化活动,这座从零起步的书院,赓续传统而不忘现代,十年磨一剑,蔚然已成汲古溉今、蜚声两岸的文教典范。
11 月 23 日至 25 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将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此次论坛以“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将聚厦交流。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由筼筜书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中国文哲研究所等共同主办,每年都会吸引海峡两岸学者相聚于此。自 2009 年首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举行以来,两岸的交流盛会已走过十个春秋,成为两岸学者的年度盛会。
论坛的十年
让“国学”站在潮头
十载论坛路,咫尺两岸情。2009 年 11 月,在筼筜书院举办的首届海峡高端研讨会暨筼筜书院开院典礼上,两岸专家学者在书院讲堂就新时期“如何推动国学经典的经世致用”进行交流切磋。
与会学者对当下的“国学热”进行反思,将议题和讨论的焦点放在“国学”范围的界定及如何继承和创新国学传统。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对当下的问题提出思考和解决方案,要对传统文化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台湾学者朱建民也认为文化不能照搬古代,要让传统重新落地生根。因此,立足时代精神,脚踏实地探讨“国学”的态度贯穿每一届论坛。
过去九年,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议题涵盖了《诗经》、《周易》、《老子》、朱子理学等经典,对经典的传承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主题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核心思想,与会专家学者都在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把国学的发展和具体的时代特征结合,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让许多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换新颜。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既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推动了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同时,作为海峡两岸的国学交流平台,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既能够使两岸学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共同的文化血脉,又因为两岸不同的国学研究发展轨迹,产生了独特的思想碰撞,从而给两岸学者以更大的思想空间。
如今,在筼筜书院举办的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已成为当今国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平台之一,对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两岸的十年
推动传统文化交流对话
2012 年 11 月,以“道家研究———学术·信仰·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与会学者更具代表性和国际化。
除了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港澳的学者外,更有来自英国、爱尔兰、美国、德国、伊朗等 10 余位学者参加。来自德国的汉学家沃尔法教授,堪称是德国哲学界乃至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道学家和哲学家,他不仅分享了自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还论述了庄子思想对欧洲美术、诗歌、美学理论的影响。美国波士顿大学宗教学系副主任利维亚·科恩表示,30 多年来,她不仅开展了道家的理论研究,还身体力行践行老庄的养生之道,如老子的认知疗法、庄子的减压法等。外国学者的交流与分享,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筼筜书院十分重视对台文化交流。书院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地处厦门的独特地缘优势,紧紧围绕“国学”这个主题,推动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当中,“国学”两个字超越政治、经济、地域的阻隔,将海峡两岸的文化情感深深地联结在一起,而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更是将两岸学者和专家紧密联系,促进双方的学术切磋和文化交流,绵延中华文脉,扩大世界影响力。
创新的十年
探索当代书院发展之路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十年间焕发新生,其间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15 年前,筼筜书院创建者便意识到“盛世兴国学”的历史趋势,着手进行书院的规划建设和筹办,并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筼筜书院作为现代书院的方向和定位。筼筜书院不同于传统书院,是在传承传统书院精神和规矩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教育形式,是对现行教育体系和市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补充。
十多年来,筼筜书院秉持“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探索了当代书院的新功能、新定位、新模式。书院开设了一系列符合各人群、各阶段学习的国学、国乐课程,举办众多场次的论坛、公益讲座和国乐演出等,使之成为厦门人的精神家园。
筼筜书院学员朱彦儒,现为上海纽约大学的大一学生,他告诉记者,多年前,书院的老师们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将当时仍懵懂的他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加强了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他说:“我为深植于心中的中国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并下定决心传播中国文化,这一切都来源于筼筜书院的启蒙。”学员徐于涵从 2012 年开始在筼筜书院学习《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经》《老子》等国学课程。徐于涵表示,这些课程对他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很大,他不仅学会接人待物,还丰富了精神世界。
十年来,诸多国外代表团、海外留学生和华侨子弟到书院参观学习。筼筜书院通过茶艺、书法、太极拳、闽南布袋戏等系列文化项目,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各国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频率非常高。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表示,一定要以开放包容和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书院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筼筜书院:获此殊荣,弥足珍贵。
筼筜书院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王维生院长(右二)发表获奖感言。
11 月 18 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北京举行颁奖盛典,来自海内外的近 400 位专家学者和传媒、公益、企业等领域的精英集体致敬国学。
筼筜书院荣获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公共建设力奖”。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赴京参加大典活动。他说,获此殊荣,弥足珍贵。今后将会进一步发挥筼筜书院在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悉,自 2014 年起,两年一届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正发展成海内外华人共同致敬中华文化、共同呵护精神家园的人文盛会和思想盛宴。“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的评奖活动历时六个多月,最终推选出“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及“国学终身成就奖”三大奖项获奖名单。
转载自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