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又一场国学盛宴 第八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开幕)
第七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现场。(资料图)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诞生于2009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资料图)
台海网10月2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一年一度的国学盛宴又将开启大幕——由厦门筼筜书院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将于11月26日正式开幕。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诞生于2009年,作为海峡两岸国学领域高端学术交流的重点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8年来,每到深秋时节,海峡两岸近百位学者就会相聚厦门,茹古涵今、谈经论道,再现春秋百家争鸣之盛况。
八年耕耘,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被誉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平台,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特征
每年的论坛主题,都是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以传统文化涵养当代文明,以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如何推动国学经典的经世致用”“朱子理学与当代社会”以及《诗经》、《道德经》、《周易》等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无一不是立足经典、注重当下、着眼未来。今年,论坛将以“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为主题。主题一“抛”出,就得到两岸学者的积极响应。
何为“会通”精神?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特征,也是我国优良的学术传统,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途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数千年来,在“和而不同”这种会通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不仅融合了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而且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当代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曾在总结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时指出:“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
两岸学者论道文化“会通”
本届论坛,近百位海峡两岸学者将围绕对“会通”的阐释及文化会通的意义,儒、释、老的交流、互鉴与会通,“道”与“术”的会通,国学新思维与传统文化的重构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撰写的《孔老对话的历史意义》、清华大学教授方朝晖撰写的《儒家与道家在人性概念上的通与异》,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鹿邑县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陈大明撰写的《孔老交流、儒道会通平议》,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雅撰写的《化合古今东西以建设新文化》,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张素卿撰写的《博综以通经》,台湾东吴大学名誉教授刘源俊撰写的《说原始儒学与现代科学的会通》,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朱人求撰写的《朱子全体大用观及其发展演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小强撰写的《古典名著中的中西管理文化融通》……专家学者们为此次论坛发表的学术论文,同样延续了论坛开办以来的高水准。从论文题目可以看出,学者们不仅有不同门类的思想与文化的会通,更有古今会通、中西会通,还有不同学科的会通,涉及的内容之广、之深更甚往届。
相关
筼筜书院以“会通”精神
打造当代书院典范
学思不易,笃行更难。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之一,筼筜书院从构思、成立至今已逾十年,不仅在学术上倡导、推动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更身体力行,以融合、创新的新时代会通精神,打造中国当代书院典范。
机制创新
——“现代书院学田制”
这是筼筜书院在国内首开先河、融合古今推出的新举措。“学田制”是古代书院常见的一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古代书院多种方式的田产获得与经营为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筼筜书院从创立之日起,就积极在经营机制与体制上寻求当代书院运营的创新模式,创新书院发展体制,汲取先人的办院智慧,将古代书院的“学田制”与现代运营理念相结合,在规划阶段就以配套设施的方式为书院预留了“学田”,解决了书院的公益文化活动资金来源问题,确保了书院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方式已为全国各地新起书院所仿效。
模式创新
——深耕两岸传统文化交流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筼筜书院立意成为海峡两岸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书院,从创立之初,就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促进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交流,不仅联手两岸学界高校精英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书院院长王维生也多次与台湾书院同行互访,开拓两岸书院的交流与学术活动。近年来,筼筜书院已成为台湾文化界人士及高校师生到大陆参访、学习的重要窗口和起点,2014年被全国台联授牌确立为“全国台联海峡两岸国学研习交流基地”。
内容创新
—公益活动深入人心
在日常运营中,筼筜书院致力推动国学走出书斋、接通地气,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挖掘国学的价值,让国学真正融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例如,一年三季的“国学经典公益常设班”已开展百余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