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筼筜- 专访|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当代书院如星星之火可燎原

专访|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当代书院如星星之火可燎原

2018-11-28 10:12    高级管理员    浏览人数:7469人次

【导言】

    筼筜,是竹子雅称;书院,藏君子之志。作为厦门市首座现代书院,这里既是市民亲近传统、熏习国学之所,也是海内外名家切磋学术、碰撞思想之地。筼筜书院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 以“旧学商量、新知培养”为办院理念,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广邀专家学者交流研讨传统文化。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百场名家公益讲座,数万名研修学员,目接不暇的文化活动,这座从零起步的书院,赓续传统而不忘现代,十年磨一剑,蔚然已成汲古溉今、蜚声两岸的文教典范。2017年9月初,这座闹中取静的书院,见证了两位金砖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会晤。

    2018年11月24日-25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筼筜书院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50多所高校、研究所、书院等文化机构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筼筜书院,围绕“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学者紧扣“新时代文化的汇通与对话”、“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的中国哲学”、“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等议题,展开多维度的交流讨论,解读新时代国学发展之貌,为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论坛期间,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院长王维生接受了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院长王维生接受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

 

以下为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有特色有意义 超乎意料和想象

凤凰网国学:请问筼筜书院当初为何有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想法?

王维生:实际上,这个问题在2009年之前我们筹建筼筜书院伊始就考虑到了,因为筼筜书院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书院,厦门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书院。作为一个新的书院,它如何在业界立足,如何办出特色,如何迅速扩大影响呢?当时我们认为:第一,应该发挥厦门与台湾的地缘优势,创立一个两岸之间的国学论坛。因为书院建成后一定要举办论坛、学术研讨、两岸交流、出版著作等等,论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第二,创立“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对于促进两岸的传统文化的交流很有意义,我们的这个优势是大陆其他书院不具有的。如此说来,第一这个论坛活动有特色,第二这个论坛活动很有意义,这种交流对促进两岸的互相理解、文化认同极具积极意义,政府有关部门也会支持。所以,创立“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未来能够扩大筼筜书院的影响,发挥地缘优势,增进两岸的学术交流。现在看来,应该说当时的这个思路还是比较正确的。

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之“两岸名家会讲”(左起:王维生、陈鼓应、孙震、朱高正、李宗桂)

 

凤凰网国学: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这十年,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维生:我的感受有几方面:第一,这个论坛在两岸学界中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意料。首先表现在很多台湾学者来到厦门,来到筼筜书院,他们会惊呼说,原来大陆还有这么漂亮的书院。因为过去在他们的印象里,大陆不重视传统文化,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机构。但是来到厦门,看到筼筜书院,他们改变了看法,尤其是厦门能够把最好的一块地拿来建书院,他们觉得非常难得。因此,可以说,筼筜书院改变了很多台湾学者、台湾人对大陆传统文化普及方面的印象。

“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现场

 

其次,它在两岸学界发挥的作用,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原来我们也没有寄予那么高的期望,但实际上这十年来,两岸学者都非常认可这个国学论坛是当今两岸在传统文化交流方面最高端的一个平台,来参加的都是两岸知名的学者、青年才俊和主流媒体。可以说,这些年两岸在传统文化领域比较活跃、有学术成就的学者很大部分都来过筼筜书院,很多学者把参加“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当做他们学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可见,“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学术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两岸在国学方面所走的路径是不太一样的,但在“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两岸学者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大家觉得很有收获。第二,每一届论坛的举办涉及到方方面面,十届论坛能够顺利举办,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前期很好的规划、两岸学者的积极参与,同时与整个团队还有各方面的支持配合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国台办对我们这个论坛的重视和支持是非常关键的。实际上,我们在举办第一届论坛时并不是那么顺利,大家都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包括有关审批部门,也没有把握,在审批过程中颇费周折。当首届论坛结束的第二天,国台办想了解论坛的情况,当天我们便赶出了论坛举办的情况报告给市台办。次日,他们派一位领导专门前往北京汇报这个事情。国台办的领导听完汇报后,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正式把这个项目向国台办申报。之后,国台办批准同意我们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并列为对台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而且第一年还给了20万补助。从此,我们得以正式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认可。此外,这十年来,这个论坛得到了包括市政府的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书院的工作团队、学员志愿者付出很多努力,还有新闻媒体、社会各个方面等方面的支持。正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每一届论坛才能够顺利举办。所以,要感谢支持关心这个论坛的所有人士。

当代书院是对传统书院传承与发展 如星星之火可燎原

凤凰网国学:筼筜书院作为中国当代书院的代表,在您十年苦心经营中,您认为当代书院有哪些特点?

王维生:第一,当代书院继承了传统书院的精神与办学方式,但又不是完全按照传统书院的做法办学。可以说是在传承传统书院精神的基础上,既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又吸收了现代教育的一些特点,针对当今的社会实际需求,特别是借鉴了西方的元素和做法,视野开阔。所以,应该说当代书院是继承传统又立足当下,同时又放眼世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重新出发。

 

筼筜书院

 

第二,当代书院为现代社会各个群体,提供了一个学习接触传统文化的很好平台。因为这方面在前二、三十年的教育体制中是少有的、缺失的。当代书院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青少年都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换言之,当代书院对现行的学校教育起着有效的补充作用,弥补我们体制内教育的不足。

第三,我觉得当代书院在正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过去体制内的教育缺少传统人文教育,尤其是仁义礼智信的教育,社会上也少有其他机构做这个事。所以,这三、四十年来,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修养是有很大缺失的。但是近一、二十年来,通过书院、媒体等平台,让许多人学习接触到传统文化,通过书院这个平台的教育、媒体的宣传,实际上是对社会民众的一种教化。因为它讲的是传统经典,讲的是文化自信,尤其是如何安身立命、安顿自己的灵魂、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等等。这种教化对于正人心、改善风气有积极作用。

第四,我认为,当代书院在这二、三十年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星星之火”的作用,到现在它已成燎原之势。这句话是八年前我在岳麓书院说的。我们当时在讨论,当代书院办起来这么艰难,没有经费,缺少场地,社会上不受支持,学生也不好招,所以大家相当悲观。我当时就认为:第一,我们要检讨自己办学的定位、方式、模式是否正确?第二,大家一定要树立信心。当代书院的作用就像当年井冈山革命一样,起着星星之火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相信,有一天它会形成燎原之势。通过我们的努力,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而引起国家的重视,是有可能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的。我想我在八年前的判断,今天看来是正确的。正因为有这么多书院多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换言之,弘扬传统文化,已从民间社会的自发行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当中当代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有传统书院的诸多努力,包括岳麓书院,还有其他一些传统书院的努力。除岳麓书院外,毕竟绝大部分传统书院还受文保机构的约束,很多实际工作尤其是教学、传承方面有所限制。而当代书院虽说各式各样,但围绕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大家是共同的,这就形成一种合力,推动了整个国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从民间行为上升为国家层面。

凤凰网国学:我发现筼筜书院周边都有学田,其实已经很成功地利用学田的收入来支撑书院的。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渠道呢?

王维生:这应该说得益于我们早期规划就充分考虑到。四年前,福建省委政研室专门给我们做了一期特刊,介绍筼筜书院实行现代学田制的经验,充分肯定我们的做法。当代书院的经费支撑模式,在我看来最有可持续性的有二种模式:一是学费加学田制这种模式;第二就是基金会的方式。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愿意做公益事业,很多人有这种情怀,想为传统文化做一点事情,但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来亲自操办这个事,如果能够很好地借鉴基金会这种模式,把社会上对书院支持的这些力量,整合在一起,这是很好的一种模式。必须解决书院经费支撑模式,书院才能持续下去。此外,我觉得书院还要顺应这个时代,在时代大方向的背景下,顺势而为,才能发展地更好。最后,当代书院应该更好地与现代传媒技术、互联网紧密联系结合,利用现代新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和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国学普及教育模式,就像我们的名家会讲,按传统的模式,就是一两百人坐在那里听讲,但是通过新媒体现场直播就有二十几万人在线收看,影响面大为不同。

古代书院学田

 

凤凰网国学:您认为当代书院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王维生:应该说是培养现代合格的公民,用儒家的语言讲就是培养当代君子。普及国学也好,传承国学也罢,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什么?就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当代书院的终极目标是让国民能够现代化。我理解的国家现代化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如果仅此而已还不是现代化,一定要实现公民现代化,这个国家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国家。所以,所有书院所做的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培养现代人上。用儒家的语言讲,我们要培养当代君子;用政治的语言讲,我们要培养现代合格的公民。我觉得这就是当代书院的终极目标和责任。

荣获“国学传播奖”意义重大 筼筜书院将不负众望

凤凰网国学:筼筜书院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您有什么感想?

王维生:首先我觉得,这个大奖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从社会层面高度肯定我们办书院这件事做对了。因为筼筜书院在创办过程中历尽艰辛,当初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质疑、有的观望,并不是一开始大家都不约而同来支持这件事的。筼筜书院能够建成非常不易,本身就是个奇迹。在办学过程中,也有不同声音。而荣获这个大奖,应该说是对我们创办书院以及书院这十几年来所做工作的高度肯定。让我们更有信心,坚信这件事做对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意义的。有了社会层面高度的认可、学界的认可,对我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提供有力的支撑。如果这时再有人质疑,这个书院怎么样,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更加理直气壮的与他争论和讨论。所以,我觉得这个大奖对于筼筜书院意义重大,有利于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将筼筜书院办得更好、走得更远!

中国道教学会副会长孟至岭、湖南省文化旅游厅副厅长张帆以及敦和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为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奖者颁奖。(右为王维生院长)

 

凤凰网国学:您觉得筼筜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扮演好当代书院的角色?

王维生: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当代书院,现在也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书院会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弘扬传统文化,从民间行为上升为国家的文化战略;第二点就是很多力量会介入书院,包括政府的力量、资本的力量等,实际上,在这几年内已经非常明显了;第三,当代书院慢慢也会被“规范”,我们讲“规范”是加引号的,就是说会由原来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转而重视,所以很快会有对书院的很多“规范”。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非常明显的新转折,也是新时代书院会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何来面对这个境况?我觉得,第一,要重新定位书院的功能与所开展的工作。比如说很多书院,以前就是以教小孩读经典为主,那么现在按照两办和教育部的要求,以后传统经典教育要进入体制教育,从幼儿园、中小学都有相应的经典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再花业余时间专门来书院学这个?这是很大的一个冲击。也就是说,原来纯粹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书院,实际上以后会面临缺少生源、市场份额大量被挤压的情况。所以,必须重新定位当代书院的这些功能。但是,体制内教育目前来讲缺失国学师资,要全面推广还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为书院提供了一个缓冲空间,所以书院在这方面还可以积极发挥作用,为体制内教育做一个补充。

第二,书院今后可以更多的关注成年人的社会教育,为走出校门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第三,书院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经典的教育,它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里除经典之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方式,更好地宣传、推广,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化手段。比如说琴、棋、书、画、诗、酒、茶等生活方式,这些东西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它也是一种传统的人文教化方式。如果大家都重视这种生活的仪式感,都愿意附庸风雅,这个社会也就慢慢优雅了,社会氛围就会越来越好。我觉得这里有很大的一个市场空间,就看你怎么去做。此外,我觉得当代书院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支撑书院发展的经费模式,因为这是困扰大部分书院的问题,很多书院办不下去,撑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凤凰网国学:非常感谢您,正因为前瞻的书院规划、独特的管理理念、社会各界支持和新媒体助力,筼筜书院,一个年轻的当代书院,才能够从数以千计的当代书院中脱颖而出,绽放异彩。愿王院长继续秉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君子的初心,带领筼筜书院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经王维生院长审订并授权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维生,普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