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筼筜- 分享|于丹:来书院养格局与气象

分享|于丹:来书院养格局与气象

2017-12-10 17:16    高级管理员    浏览人数:10755人次

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张翼飞 杨丽萍 于淼/文 马健 宋晔 丁友明/图

 

“我心目中的书院,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从学习方式来说,现在中国的专业院校已经太多了,网络上各种的对象化教育、继续教育也足够丰富了,但是有没有一种气场,是让人可以作为生活方式的?就如同现在,这里有老茶的茶香,有鼓舞的精神,有古琴幻象的映射巍峨高山浩荡流水,这就是书院的气场。”

论坛上,于丹用精彩的语言回答了“书院何往”,并提出了她对书院的三个期待,“我期待它是一个文而化之的生活方式,它守住我们良知底线,让人以修德读书为乐;我期待它让我们回到中国人该有的样子--儒雅、谦和、有中原浩荡古风的唤醒;我期待六艺之风重新回来,让我们在做有用的事情、在一个大时代里发奋力强的时候,还不失为一个有趣的人,可以诗酒流连,笑傲江湖。”

 

 

 

 

书院是一个人明确底线的地方

 

于丹说,人这一生是要养格局与气象的,这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价值教育。甚至可以说,价值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我们不缺文明,但缺‘化育’,存在文而不化的弊病。文明应该是文而化之,成为一种判断,成为一种生活,成为一种举手投足间的气质。”

 

于丹给出了她心目中书院的定位,“书院是一个修德的地方,书院不应该是一个只教人高精尖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是让人严守人生常识的地方,书院不应该是一个总教人急功近利去成功的地方,而要教人终身成长,书院不应该只是鼓励学员去发展规模,而是要让大家宁静地守住规则,书院不应该只给大家鼓劲大有作为,而是要让人问问内心,明白有所不为的底线在哪里。在我看来,这是书院要做到的事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于丹认为,这正是书院的使命,它让我们就像刚才听古琴那样安静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打开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只是接受微信碎片化的结论,还原逻辑推导的过程,不被伪命题绑架。

 

“教出来的人无非是要达到一个简单的标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也就是知道轻重缓急,知道好歹,做个明白人,守住底线与常识,能知道,去念书不为考试不为吃穿不为文凭不为职称,读书是一个人自己的寄托。

 

 

 

 

通过书院还原中国人该有的样子

 

于丹说,河南拥有丰富的书院资源、悠久的书院历史、厚重的书院传承。当年的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占了中国书院的一半。

于丹说,从燕赵大地直到中原,那时候的英雄既有豪情,又有平时的儒雅谦和,正如李贺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有酒唯浇赵州土”,并以张之洞和梁启超交往之事为例,阐述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儒雅、谦和、有中原浩荡古风的唤醒。

 

于丹认为,现在的网络语言太LOW,动不动就开撕,中国人越来越没有该有的样子。“中华文明是从中原开始的,希望中国人该有的样子也能再从中原开始恢复。而养育中国人该有的样子,这就是书院的使命。”

 

 

 

 

让六艺之风重塑人的情趣

 

“做有用的事,当有趣的人。”于丹说,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让人过于追求有用,她对书院的第三个期待是,希望六艺之风重新回来,让中国人有一些艺术的情趣。

于丹期待书院不仅只教授大家功利的知识,只知道有用的价值。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山坡上开满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今天的时代并不是牛羊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太多了。我想在书院里应该让我们知道,鲜花是应该用来审美的,人是可以活得有趣的。能够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恢复我们的灵性,让我们能够诗思飞扬,让我们还能跃魂灵动,让中国人回到我们自己的艺术人生。

 

于丹认为,做书院要有抓手,生活方式一定要接地气。

 

“中国正处在农耕文明到都市化进程的重大转折期,很多哲学理念、价值默契的东西受到质疑,比如我们现代社会还需要天人合一吗?很多人认为,天是农民的法则,不是都市的法则。书院中国就是要在都市中传承我们祖宗的法则,书院的琴棋书画并不是茶余饭后的锦上添花,它还有一种雪中送炭的功能,那就是守护我们心中的价值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