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筼筜- 厦门日报:两岸孔子后人今日同台祭孔 首届两岸国学论坛在厦开幕

厦门日报:两岸孔子后人今日同台祭孔 首届两岸国学论坛在厦开幕

2014-07-07 11:52    高级管理员    浏览人数:3443人次

http://news.xmnn.cn/xmxw/201011/t20101127_1631665.htm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10-11-27 09:00


  工作人员在摆放祭台,为今日上午的祭孔大典做准备。(本报记者 姚凡 摄)

  本报讯 (记者 陈冬)今日上午,首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将在厦门筼筜书院拉开序幕。并将由两岸孔子后人共同主持祭孔典礼。来自两岸三地及韩国、日本、美国的60多位学界名儒、专家学者聚厦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

  在昨日下午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新闻通气会上,曲阜政协原副主席、孔子第77代孙孔德班专门为论坛献字,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孔子第78代孙孔维勤也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庐山白鹿洞书院院长朱瑞熙则将自己参与编著的《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和《朱子遗墨》赠送给筼筜书院。

  本届论坛被列为国台办2010年重点交流项目,由厦门筼筜书院和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共同承办。今年适逢宋代大儒朱熹诞辰880周年,主论坛“第二届海峡国学高端研讨会”将主题定为“朱子理学与当代社会”。另外,论坛还下设两个分论坛,即海峡两岸国学启蒙教育研讨会、海峡两岸古琴文化交流研讨会。

  【专访】

  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朱瑞熙:

  朱子是个现实主义者

  >人物名片

  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庐山白鹿洞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顾问、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原会长。

  文/本报记者 陈冬

  朱熹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为书院制定学规和宗旨,选聘老师,开展各种讲学活动,使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拥有“海内第一书院”之美誉。作为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掌门人”,朱瑞熙院长一直致力于朱熹的相关研究,继承朱子理学的先进内容。今晚7时30分,朱瑞熙将在筼筜书院做一场关于“朱子与中国文化”的国学讲座。昨日,朱瑞熙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您心目中,朱熹是一位怎样的人?

  朱瑞熙:朱熹一生清贫,仕途坎坷,备受磨难,但他矢志不渝,在困难的环境中依旧全心研究理学,直到去世前5天还在潜心研究,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他在社会转型时期提出新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得到了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赞同。可以说,朱熹不是一个空想家,而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除了思想理论外,朱熹还致力于教育、文化事业,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国学热”?

  朱瑞熙:事实上,国学中还是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弘扬。当然,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的需要,弘扬优秀的文化。因此说,深入研究国学,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您认为现代社会建立书院具有哪些意义?

  朱瑞熙:白鹿洞书院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书院,当时书院指定的学规,直到现在都被很多学校用做校训。厦门的筼筜书院自去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组织两岸乃至国际学者相互交流,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一座城市有条件,还是值得提倡建立书院,这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建立文明和谐社会。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田浩:

  用汉语解读朱子的老外

  >人物名片

  田浩,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本报记者 陈冬

  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众多嘉宾中,有一位非常特别——他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却有着一个中文名字,叫田浩。他与人们交流时,说的不是英语,而是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还可以念出“儿化音”。更让人钦佩的是,田浩教授将在论坛上用汉语解读朱子理学。

  记者:您的汉语说得非常流利。

  田浩:谢谢。其实我觉得自己的中文一直说得不好,很勉强,因为我没有什么语言天赋。中国人可以根据偏旁部首猜出汉字的读音,我们却没办法。我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中文的,当时学得特别辛苦,大概学了四年左右,后来没机会上中文课,只能抓住机会和朋友聊天、看书,自己学习。

  记者:您为何会喜欢上中国历史?

  田浩: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学四年级,我到其他学校选修一门课,由于不是本校学生,只能坐在很远的位置听课。教课的老师从欧洲来,又非常保守,有一回上课带来的单子上有一些欧洲历史的题目,让学生每人选一个题目。单子转来转去,我是最后一个拿到题目的。幸亏那天有个学生没来,剩下了两个题目,我才有了选择的机会。一个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方面的题,我觉得很无聊。第二个题目则是有关共产党对俄国革命的看法,虽然我完全不了解,但看起来比较有兴趣。从那时起,我开始决定从欧洲史转到中国史,直到研究生时期才有机会上中国历史的课。我喜欢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他们的思考方式,因此对中国的儒家思想特别感兴趣。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来厦门吗?

  田浩:是第二次了。记得第一次来厦门是1984年。我对厦门的第一印象是地方不大,路不宽,房子很旧。现在完全不同了,已经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